無巧不巧,2017 夏天正好是幾個歐洲大展的集合。對藝術愛好者來說,理想的觀展路線之一是從威尼斯雙年展、德國卡塞爾文件展,再北上到明斯特以雕塑展作結。明斯特雕塑展每十年方舉辦一次,1977年至今不過第五屆,卻也成為重要的城市印象。
明斯特揉和中世紀城區與現代化建築風格,單車縱橫而行、四處綠樹蓊鬱,加上居民普遍教育程度高,使此地充滿一種寬容而宜居的氣氛。雕塑展呈現方式也因此不限於一隅,而是將作品散佈城市各處,讓觀者按圖索驥,細細探索。除了雕塑外也有其他表現形式,此次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室內裝置藝術。
作品以”N. Schmidt”為名,一次限定一人入場。
一進門,眼前是間起居室。戶外艷陽正炙,但室內設有遮廉,只留幽微光影輾轉落在牆面。我平時膽小,才踏進門就心裡大喊不妙:這莫非是一人參加的密室脫逃?
何奈身後的門已經被掩上,我只得硬著頭皮前進。客廳裡,我遲疑著打開櫥櫃、望向鏡子,想像各種魑魅魍魎。經過幽闇的臥房後來到浴室,燈光轉為慘白,水龍頭滴滴答答流個不停,像是住在這裡的誰暫時缺席。經過三間房,進入一個共有四道門的空間。左右兩邊的門上了防盜鎖,前方的門一打開,竟然又回到了客廳。
到底怎麼回事?我感覺自己陷入迴圈。如果眼前這門是剛才的入口,那出口又在哪裡?驚慌之下,我朝著兩邊的逃生門走去,一心想著這防盜鎖大概只是虛設。手用力一扳,整層樓警鈴大作。
門口的警衛前來搭救,原來這是兩套一樣的公寓相連,繼續往前就能找到出口。是了,密閉空間裡細微的佈置,使本該確切的場景變得不確定。也沒人可以商量,因此探索中遇見的全是自己。
誤闖N. Schmidt的公寓卻鬧出這種動靜,我滿頭大汗,對他感到非常抱歉。
[本文同步刊載於獨ZINE雜誌創刊號之re: 移地練習專欄]
3——koki tanaka《如何共同生活》
[本文同步刊載於獨ZINE雜誌創刊號之re: 移地練習專欄]
re-,字詞前綴,有重複、返回之意,也像E-mail往返標題。旅居德國兩年餘,身在異鄉猶如被摘去座標,不至於失根但得重新定位自己。異地生活永遠是場練習,願與你們分享寄居者的所見所感。
註:關於明斯特雕塑展,可參考藝評人姜俊的「明斯特觀光指南」系列報導(點選標題進入網站):
1——項目、資本主義新精神、城市新體驗3——koki tanaka《如何共同生活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